小改进(Small Improvement)在精益生产中又称为改善(Kaizen)。很多六西格玛标杆企业现在都在实行精益六西格玛,其特点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小改进。笔者在现场工作多年。发现很多小改进能解决大问题。以下3个典型的小改进案例,与大家共享。在这些案例中。改进工具都很简单,改进成本都很低,但作用很大。
小改进(Small Improvement)在精益生产中又称为改善(Kaizen)。很多六西格玛标杆企业现在都在实行精益六西格玛,其特点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小改进。笔者在现场工作多年。发现很多小改进能解决大问题。以下3个典型的小改进案例,与大家共享。在这些案例中。改进工具都很简单,改进成本都很低,但作用很大。
案例一:阀门上系绳子
1.案例描述。
某化工厂实行精益生产,每个小时都有大罐要清洗。大罐底部有个出料口阀门,在清洗完后要重新关上,然后罐顶部才能启动喂料操作。由于此过程并非固定人员值守,而且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常有下面未关上阀门上面就开始喂料从而导致漏料的情况,浪费很大。虽经培训和奖惩,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车间工艺改进人员提出的对策是,清洗时在看板上写下“出料口未关”。但由于操作工有时会忘记更新信息,所以实施后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六西格玛人员所惯用的加装自动化报警或自动化连锁装置的方法,则因为成本考虑以及六西格玛项目排队而成为一个远期的目标。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改进方案,即用绳子做道具来进行目视管理。
创意的起点是注意到阀门开关时运动幅度很大。
具体方案是在阀门和空中管道之间用鲜艳的无静电绳子斜向连接起来。当阀门开关时,绳子就会跟着动。这样,站在操作面板旁,通过看绳子位置就知道下面是否已关闭阀门。
由于绳子斜向连接。就可以有更宽的观察角度,并且当斜向的绳子从阀门上脱开时,会自然恢复垂直状,操作者马上就知道绳子脱开了,不会受到绳子的误导(注:做维修、清洗和卫生的人员,都有可能甚至需要接触绳子、解开绳子)。
此方法随即得到精益小组、六西格玛部门和EHS部门的认可。试用中也得到了一线工人的好评。实践证明,完全解决了问题。
2.案例点评。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创造性地运用精益小改进方法能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在现场常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带一定管理性,用工程手法(如自动化)是杀鸡用牛刀:用行政手法(如奖惩/培训)常力不从心。这时采用一些介于两者之间的小改进手法,最符合现场的需要。
(2)有时采用常规性的小改进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加入一点创意。而从信息人手,经常是获得创意的一条捷径。
(3)本案例中出现的每种方法实际都有一定贡献:培训和奖惩等行政手法探得了问题的底线,并带来了紧迫感;常规小方法及时缓解了问题,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自动化或设备改造(如果被批准的话),则可在将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二:筛选机旁透明袋子
1.案例描述。
某塑料厂有塑料粒料过筛-混合工序。大量粒料在通过筛选机后会被吸人上行管道。上行管道内每天会发生数次堵塞逆行,直至堵住筛网,导致大量未过筛的粒子直接从筛网边上溢出。粒子冲入原本用于接收超大粒子的纸袋中,纸袋快速溢满而倒地。每次洒出的粒子至少30公斤以上,浪费很大。
为了解决此问题,六西格玛人员在筛网后的接斗中安装了一个重量传感报警器。但由于试用中误报警频频。因此迟迟无法交付使用。
笔者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只要把接收超大粒子的纸袋变为透明塑料袋。对它进行目视管理,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从粒料开始冲入袋中至最后溢出,通常需要1分钟左右时间。如果使用了透明袋,则在这1分钟左右时间里,负责该生产线的工人、其它生产线的工人和控制室里的管理人员都能远距离发现异常。而对异常的处理非常简单,只要发现就等于解决。
精益六西格玛人员立即采用了这个方案。试用中受到生产人员的好评。此后未出现粒料洒地的情况。六西格玛人员受到启发,计划将重量传感器安装到透明塑料袋下。这样当然就更加保险了。
2.案例点评。
(1)六西格玛需要小改进的补充,就像战场上重武器需要轻武器补充一样。实践中,小改进多钻一下六西格玛的“空子”,就是对它最好的补充。
(2)小改进有为六西格玛探路的作用,本案例反映在传感器设置上的启发作用。
(3)本案例是对目视管理的典型运用。方法本身很简单,但在应用它之前,很多人不能看清和讲清它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意义。以至于低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常规改进和现场提案都未能挖出它的原因。由此可见,在现场缺少的往往不是工具,而是理解力。
(4)本案例还体现了“美丽的错误”。原本袋子是用来接住少量的超大粒子的,未过筛的粒子流入其实是一种“错误”。但现在干脆把它变为一种“远程”监控手段,赋予了它积极的意义。
案例三:联锁,还是不联锁
1.案例描述。
车间一直为铝塑热合机的一个两难问题头疼:如果设置联锁机门(开机门就自动停机)将影响常规调节/观察,生产人员不方便;不设联锁则难以制止运行中接触模具的危险动作。产生不安全(注:此前一名员工因危险动作而被开除,故引发了讨论)。
笔者提出建议,将机器门一分为二,危险区设置联锁门,一般调整区设置普通门。让停机维护与运行中调整互不妨碍。相关人员修改采纳了笔者的方案:直接在联锁门上的安全区域内开一个小洞。并在洞边用挡板阻隔。这样以最小改动获得了最大效果。
2.案例点评。
(1)本案例运用的是分层手手法非常简单,但很管用。
(2)现场很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一方面是因为问题本身具有进退两难的矛盾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形成了类似法庭抗辩的非此即彼的习惯思维。这时人们需要的是细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观察,现场有大量争执不下的问题都可以用细分/分层手法解决。
(3)此案例还反映了设备的人性化设计(或人机工效)水平不高的普遍问题,这在大多数工厂都存在,为小改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